“怒人居山巔”,這是許多人對怒族居住的評價。怒族還有許多能反映其民族特色的人和事物,比如說怒族的舞蹈就反映了怒族人民的遷徙歷史;怒族的諺語反映了怒族人民獨特的耕織文化等等。怒族總人數(shù)很少,但是他們活得精彩紛呈,很有活力。今天起名網(wǎng)就介紹一篇,讓人們更加了解怒族。
怒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怒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山林節(jié)
居住在云南省蘭坪縣菟峨?yún)^(qū)的怒族(自稱“若柔”人)為祭祀樹林而過的節(jié)日。節(jié)期一般在樹木枝葉茂盛的六、七月間舉行。祭禮時要闔族參加,并排除其他民族的成員。他們集中到山上一片被視為“神林”的樹林前,由巫師主持,黑羊祭祀,求神保護森林,免除各種蟲災、火災等危害,使林木長得樹高干粗。祭畢,就地烹羊同享。
怒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吉佳姆節(jié)
怒族最熱鬧的節(jié)日。吉佳姆。怒語譯意,是過年之意。節(jié)期在每年秋收之后,一般要過15天。節(jié)日里,村村寨寨烤酒豬,歌舞通宵達旦。在節(jié)日期間,又以年豬后的頭一天為節(jié)日最歡樂的一天。這一天,姑娘們打扮一新,身著繡有花邊的衣裙,佩戴站用珊瑚、瑪瑙、貝殼、銀幣串成的胸飾。小伙子們也全身新裝,手持琵琶,曲調不斷反復,曲意不斷增加。人們伴隨琴聲翩翩起舞。屋里的老人們也趁酒興大唱《酒歌》,祝福后代幸福成長。
怒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祭谷神
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間為每年的農(nóng)歷十二月二十九日,在這一天要舉行祭祀活動,祈禱谷神保佑。
怒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仙女節(jié)
仙女節(jié)是中國南部云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當?shù)赜址Q鮮花節(jié),在每年中國農(nóng)歷的三月十五日舉行。
屆時,以各村寨為單位選擇有鐘乳石的山洞為仙女洞,人們紛紛帶上祭祀用品前去祭祀。這時候,也是當?shù)囟霹N花盛開的季節(jié),人們還要為“仙女”獻上一束束杜鵑花。
祭祀時,要點起松煙,并由主祭者念祝辭,還要打鼓誦經(jīng)。隨后大家磕頭,以祈求仙女保佑。祭祀結束后,各家各戶設宴飲酒,青年男女則身穿節(jié)日盛裝,前往一個空曠的地方進行射箭比賽。同時,舉辦各種物資交流集會,吸引當?shù)馗髅褡迦罕娗皝碣徺I。
相傳人們憑吊的這位仙女,是吉木得村一位名叫阿茸的美麗姑娘。她發(fā)明了飛跨怒江的竹篾溜索,還在高黎貢山上為人們引出了甘甜的泉水,后來她為了逃避頭人的逼婚強娶,藏身洞里,變成了一尊石像。
據(jù)傳說那天正好是農(nóng)歷三月十五日。人們?yōu)榱思o念這位聰明能干堅強的姑娘,就在每年的這一天拜祭她。
怒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春節(jié)
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jié)”,時間為每年農(nóng)歷的十二月底至正月,節(jié)期15天。每到臘月末,家家都要清掃庭院,除凈火塘中的余灰,并用松枝裝飾門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種器皿鋪上一層綠松毛(松樹葉),象征去舊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團圓飯。初一凌晨,年輕的小伙子要搶先去井里打吉祥水,并給長輩拜年請安,長輩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進行招待。燒好的第一頓飯要先給牛和狗分出一份面餅和肉湯,因牛不吃葷,主人要用手掰開牛的雙唇灌進去。過年期間,豬宰羊,要相互送禮,邀鄉(xiāng)里親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豐盛,情趣盎然。
怒族的風俗慣
怒族的風俗慣之婚俗
怒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怒族的家庭也頗具其本民族的特色。
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但正式聯(lián)姻而由男方請媒人帶上酒到女方家中說親?;橐鲎詈笥筛改笡Q定。
云南怒族小伙子姑娘們愛吹口弦,常常在小河邊、山坡上,三五成群用小巧玲瓏的口弦,交流情感,傾吐對心上人的愛慕。
小伙子和姑娘相愛后,雙方背著阿爸、阿媽、長輩,用口弦聲相互約會,并互相贈送信物。小伙子送給姑娘自制的口弦,姑娘則送給心上人自繡的花布煙袋。在口弦和煙袋上留有互相知曉的表示雙方真摯愛情、永不變心的印記。感情特別深厚的男女青年,還各剪發(fā)一束送給對方珍藏,以表示生死與共。
怒族男方在迎親時,婚禮非常熱鬧,青年人吹口弦、彈琵琶、跳琵琶舞或鍋莊舞,老年人則唱著婚禮歌向新婚夫婦祝福。婚筵是所有禮儀中宴請規(guī)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帶豬肉、米等物去岳父家?guī)椭巢窈透兀缓蟛拍芘e行婚筵,婚筵時不但酒肉要豐盛,場地也要布置一新。屆時新郎、新娘要同喝?;榫?,姑娘們要向他們拋灑面粉,表示吉祥如意。
男子婚后,便在父母住房附近另筑新房,與父母分居,但小家庭在生產(chǎn)生活上仍與父母及整個家族保持共同耕作和相互協(xié)助的義務。貢山怒族有男子從妻居住俗。
怒族的風俗慣之食俗
怒族慣于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fā)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飯,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數(shù)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
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卜、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還需到山林中采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筍、野百合jsylc.cn起名網(wǎng)、各種塊根類及蕨類植物,以及做調味用的姜、蔥、花椒等。含淀粉為主的植物當糧或制成粉做粑粑而食。
肉類來源靠飼養(yǎng)的牛、豬、雞、狗、羊,常捕魚和打獵。怒族男子一成年就開始捕魚和狩獵,經(jīng)常獵獲的野物有野牛、野豬、鹿麂子、巖羊和山雞等。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兒童還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
婦女在40歲前不吃心肺。善于釀酒。以貢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飲用時,對入蜂蜜,清醇香甜、開胃可口。不論男女,都能豪飲,而且飲酒必歌,每飲必醉。怒族飲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常可作為產(chǎn)婦或體弱者食用的補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漆油燜雞、燒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怒族的風俗慣之“同心酒”
怒族同胞喜歡飲酒,也擅釀酒。怒族的酒主要有"咕嘟酒"、"濁酒"和高粱酒等。
"咕嘟酒"用"咕嘟飯"(用玉米面和蕎麥面制成,似年糕)釀制。其做法是將咕嘟飯晾涼,拌上酒曲裝入竹篾籮里捂好,幾天后發(fā)出酒味,或滲出酒液裝在罐子里,密封十幾天就成了。吃時先用笊籬過濾,再兌上一點冷開水,加一點蜂蜜或甜味劑,略醞釀幾分鐘,既可飲用。這種酒香甜醇厚,是怒族酒中的上品,即可解渴,又有滋補健身之功效。
酒是怒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飲料,更是他們待客的必需品,貴客光臨,必以酒相待。他們的飲酒方式一般是邊飲邊聊。在比較歡快熱鬧的場合,不論男女老少,如果將某人視為知已時,便要與他喝"同心酒",即兩人腮貼腮,嘴挨嘴,一手摟肩,一手同端酒碗,仰面同飲,一飲而盡。置身于這種情深意濃的場景,即使是平日滴酒不沾的人,也難以推脫。因為只有喝了這同心酒,你才算怒家人的真正朋友!
怒族的風俗慣之喪葬俗
怒族喪葬儀式極為莊重,就其演變形式而言,其喪葬是由火葬逐漸演變?yōu)橥猎岬?。怒族沒有氏族公墓,只有家族墳地。墓地一般選擇在房前屋后的坡臺或陰森的叢林里,并要對準山峰的第2臺,意思是前輩后輩都有靠山靠背。
凡年長男子死,全村鳴竹號報喪,全村寨或全氏族都要停止勞動3天,以示哀悼。吹竹號報喪時,巫師死吹4支,頭人吹3支、有兒女者吹2支、未婚者吹1支。從人死到出殯,每天吹3次竹號(或牛角號),送殯時還要吹一次。婦女、小孩死亡一律不吹。
對死者的悼念一般由男男女女在堂屋內圍成一圈,手拉手,邊唱祭祀歌邊跳祭舞,然后由祭師卜刀卦,唱訴與死者告別的祭詞。尸體入殮時,除棺內墊上棉絮等外,還將死者的衣物等一并裝入棺材。
送葬時,由大人手持長刀,邊走邊高喊,驅趕邪惡。落葬時請巫師破土。男性,要挖9鋤泥土,女性挖7鋤,然后其他人培土將棺木蓋滿為止,最后壘土蓋上青石板。如果死者為男性,將他生前所用的弩弓、刀箭、挎包掛于墓旁;如死者是婦女,則將她生前所用的織具和炊具等掛在墓旁,意為死者到了陰間還要生活。送葬當天晚上,同家族的人要圍坐在死者家吟唱挽歌。到深夜雞叫頭遍時進行分火儀式。分火時,請巫師將自家火塘中余灰全部清除出屋外,并在屋內重新生一灶火,表示已清出死者之火,重新燒的是活者之火以示今后不讓死者擾亂活人。
怒族沒有祖先崇拜的慣,不供奉祖先靈牌,人死安葬后除第一年壘墳上墳外,以后不再掃墓。貢山的怒族人未死不能做棺材,人死后有遷墳的慣。信奉藏傳佛教的人則實行火葬,葬時請寺廟喇嘛念經(jīng)超度,并以藏俗在死者墳前立麻布幡數(shù)面。死者若是天主教徒,則由神甫作祈禱,埋葬后壘墳,并在墳前立一個十字架。
怒族的禁忌
按照怒族的禮節(jié),到怒族人家做客應帶些煙、酒之類作禮物。客人不接受同心酒是對怒族同胞的不禮貌,將失去怒族同胞的信任?;鹛辽戏降纳裎徊荒茏耍膊坏脧倪@里經(jīng)過。忌諱別人踩踏自己的影子。 兒童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婦女在40歲前不吃心肺。
怒族簡介
怒族是中國人口較少、使用語種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的福貢、貢山及蘭坪縣兔峨鄉(xiāng)一帶。
按來源不同,怒族大體可分為兩支。一支自稱“阿怒”和“阿龍”。是當?shù)刈钤绲耐林用馵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統(tǒng)稱為“怒族”。
怒族使用怒語,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
怒族的人口
中國的怒族共有37523人(201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原碧江縣)、福貢、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以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和西藏自治區(qū)的察隅縣等地,與傈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也是一個跨國而居的民族,在鄰國緬甸的克欽邦北部高黎貢山區(qū)及恩梅開江上游地區(qū)也有怒族居住,估計人數(shù)約有3萬多。
怒族的服飾
怒族男女服飾多為麻布質地,婦女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到踝的麻布袍,在衣服前后擺的接口處,綴一塊紅色的鑲邊布。年輕少女喜歡在麻布袍的外面加一條圍裙,并在衣服邊上繡上各色花邊。男子一般穿敞襟寬胸、衣長及膝的麻布袍,腰間系一根布帶或繩子,腰以上的前襟往上收,便于裝東西。怒族男女都注意裝飾,婦女用珊瑚、瑪瑙、料珠、貝殼、銀幣等穿成漂亮的頭飾和胸飾,戴在頭上和胸前。耳上戴珊瑚一類的耳環(huán),喜歡用青布或花頭巾包頭。男子蓄長發(fā),用青色布包頭,裹麻布綁腿,喜歡腰佩砍刀,肩挎弩弓和箭包。
怒族的建筑
毛南族的房屋稱“干欄石樓”,多是泥墻瓦頂,少數(shù)為磚墻瓦頂,屋基多用精制的石料砌成,正門的樓梯也用長條的石料砌成登門臺階,堅固而壯觀。房前一側建有用石砌成或竹、木架成的曬臺,供納涼和曬衣物用。過去,貧窮者多住低矮的泥墻茅屋,富裕者才住磚墻瓦房。改革開放后,毛南族逐步走上了勞動致富之路,磚瓦房已成為普通住房,多為三間一幢,也有六七間為一幢的,小部分甚至建成水泥磚混小洋房。毛南族的堂屋多用木板間架成小閣,做成神龕,上寫天神靈位,神龕下面還設有專用供奉祖先的靈臺。
怒族的宗教信仰
怒族主要信奉原始宗,認為萬物有靈,凡舉風、雨、日、月、星、辰、山、林、樹、石等都是崇拜的對象。怒族自然崇拜有鬼靈和神靈兩類。福貢一帶信奉的鬼靈是氏族鬼靈、自然鬼靈、災疾鬼靈等三十余種;貢山怒族信奉的鬼靈有山鬼、水鬼、路鬼等十余種神靈則有山神、樹神、獵神、水神、莊稼神等十余種。怒族自然崇拜的祭祀儀式主要被稱為由“尼瑪”或“尼瑪認”的祭司即巫師完成,他們是怒族社會中很有知識的人。
與藏族相鄰的貢山北部的怒族,由于受紅教喇嘛寺的影響,許多人信奉喇嘛教。十九世紀后期,帝國主義把天主教、基督教傳人怒江地區(qū)后,也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
怒族圖騰
傳說中的崖神幾乎都是人變的,有男有女而以女性居多。這一點在怒族男子出獵之前和出獵歸來之后對女獵神頂禮膜拜的祭祀活動和有關女獵神的諸多傳說當中尤為突出。這些傳說中的各種崖神同凡人一樣,有配偶家庭,有七情六欲。他們之間有悲歡離合,也有相互仇,更有善惡之分。善良的崖神能庇護人畜平安,帶來好運;邪惡的崖神或給人降災致病,或擄人妻女。
怒族舞蹈
概述
反映農(nóng)業(yè)耕作的有“挖地舞”、“掰玉米舞”、“割小麥舞”、“搓小米舞”、“栽秧舞”等;反映其他勞作的有“種樹舞”、“放羊舞”、“割漆舞”、“洗麻舞”、“蓋房舞”、“掃地舞”等;反映祭祀活動的有“娛獵神舞”、“招魂舞”、“祭鬼舞”、“鬼跳舞”、“祭祖舞”等;反映日常生活的有“飲酒舞”、“請客舞”、“孤兒哭墳舞”、“窮人受欺舞”等;反映愛情婚姻的有“找情人舞”、“追趕舞”、“對看舞”、“迎親舞”、“逃婚舞”、“生育舞”等;反映械斗的有“古戰(zhàn)舞”、“罵架舞”、“射箭舞”;反映節(jié)慶娛樂的有“高興舞”、“青年朋友舞”、“進退舞”、“反彈琵琶舞”、“雙人琵琶舞”等。
怒族舞蹈的分類
福貢怒族舞蹈
福貢怒族的舞蹈主要有兩大類型,一類稱“達比亞舞”,以一種形似琵琶(怒族稱“達比亞”,僳僳族稱“期本”)的彈撥樂器作為舞具和伴奏,達比亞的彈奏位置多變,彈奏姿態(tài)豐富,可以高彈低彈,上彈下彈,反彈正彈。腳上動作規(guī)整,以膝關節(jié)帶韌性的屈伸顫動為基礎,并具有重拍屈的規(guī)律特點。節(jié)奏也較為規(guī)范,有數(shù)十套動作組合,表現(xiàn)怒族的狩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及生殖崇拜等俗生活內容。由于怒族世代生活在高山密林中,與各種動物為鄰,對各類動物的生活性熟悉,因此,在達比亞舞中有著大量摹仿動物的舞蹈。另一類舞蹈稱“嘎”,沒有樂器伴奏,在個別舞蹈中偶爾有歌曲伴唱,但大多以踏地為節(jié)起舞。跳嘎時,也以膝關節(jié)的屈伸顫動為基礎,但動作力度更強,踩踏更為有力。因此,與達比亞舞相比,嘎在舞蹈風格上顯得更為粗獷、古樸。內容有祭神驅鬼的,有迎娶新娘的,有祝賀婚禮的,還有歌頌愛情的。在表現(xiàn)形式上,達比亞舞和嘎都有單人、雙人、集體等多種形式。
貢山縣怒族舞蹈
貢山縣怒族受藏族文化影響較深,喜歡跳一種稱為“庫嚕羌”的舞蹈。“庫嚕”為曲調,“羌”即舞蹈。庫嘻羌又叫“怒族鍋莊”,歌舞的名稱和歌詞中常出現(xiàn)藏語,歌唱也頗有藏族民歌的格調。庫嘻羌一般多在年節(jié)喜慶、起屋蓋房和迎親嫁娶時跳。舞時,或男女圍圈,或男女各為一排,手拉手、臂挽臂或牽手搭肩載歌載舞,對唱對跳。以進退跺步為基本步伐。內容有對家鄉(xiāng)的贊美,對友誼的頌揚。年輕人跳時,則更多是相互間的贊譽、愛慕之心的表露,或是逗樂取笑。
蘭坪兔峨鄉(xiāng)怒族舞蹈
1、祭祀時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糧食豐收,跳“阿樓西杯”,意為“祈祝幸福之歌舞”;
2、辦喪事時先由祭師“德西”為亡靈唱“引路歌”,然后,由死者母系親屬中的舅舅、弟兄或侄兒圍棺獨舞“戲幾沃”(“送魂舞”),意在通過舞蹈指引亡靈回到祖先居住地。
3、宴請賓客時,要在宴席上表演一種帶禮儀性的“上菜舞”,怒語稱“合盤冗”,由兩名男子邊上菜邊跳。以此增加宴席中的熱鬧氣氛。
怒族節(jié)日俗大全之網(wǎng)友問答釋疑
1、問:怒族的優(yōu)良作風
答: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后來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為一年過一次,時間有元旦及春節(jié)前后兩種之分。年前,要準備好燒柴、豬、煮酒、舂粑粑、打掃衛(wèi)生。過年的第一天晚上,要請長者吃飯。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飯要讓狗吃。初一至初三不串門。春節(jié)期間,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青年人則射弩、摔跤、打秋千、彈琴跳舞 。
2、問:怒族出過什么名人
答:住“依洛夫”及“通屋臘斯”巖洞,死后有四處墓葬。依洛夫洞穴在今云南省怒江州原碧江縣匹河西岸怒族居住的托別村下約兩公里,在洞內高約十米、寬約十米的灰褐色水成巖壁上,用土紅顏料畫有幾幅線條粗獷的畫像。相傳,這些崖畫都是阿洪畫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的歷史意義。
3、問:怒族民族目前大概有多少人?
答:我國的怒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蘭坪縣,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縣和西藏自治區(qū)的察隅縣等地。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主要從事山地農(nóng)業(yè)。根據(jù)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怒族人口數(shù)為28759。
怒族有自己的語言,無文字,大都使用漢文。怒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方言之間差別很大,幾乎不能通話。但由于與僳僳族長期共處。
4、問:怒族保護圖騰是什么??
答:圖騰實際上是人們把與自己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某種動植物當作自己祖先來加以崇拜的一種原始信仰。伴隨著圖騰崇拜的是各氏族關于圖騰物是自己祖先的傳說,對圖騰物的禁忌,以及把圖騰物作為本氏族的名稱和標志。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民族都曾有過圖騰崇拜,而怒族則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中保留圖騰崇拜遺跡較多的民族之一。? 在圖騰傳說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怒蘇支系中關于蜂氏族的傳說和蛇氏族的傳說。? 蜂氏族傳說:遠古時代,天降群蜂,落在怒江邊臘甲底村,蜂蛇婚配,生下怒族女始祖茂英沖(一說茂英沖是從蜂筒中出來),茂英沖長大后又分別與虎、鹿、麂子、熊、鼠、鳥婚配,其后代分別繁衍為怒蘇各氏族。? 蛇氏族傳說:古代一位織布的少女,歌聲打動了一條巨蛇,巨蛇變成小青蟲來聽歌,并向少女求婚,少女答應它如能變成人就和它成親,結果小青蟲果然變成一英俊少年,二人結為夫妻后,所生子女即發(fā)展為蛇氏族。? 從某種意義上講,圖騰崇拜只不過是自然崇拜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