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31 15:30 分類:五行屬木的字 作者:博君一笑 咨詢大師
很多家長給女孩起名之前會請人給女孩用生辰八字推算出屬性,看五行是否有缺,若有所缺失就用對應的屬性字去補,如果女孩五行缺木,大多數(shù)家長會選擇用“木”、“林”或“森”等字給女孩取名,但這類帶“木”偏旁的字畢竟有限,而且簡單粗暴,那給五行缺木女孩起名字的正確打開方式應該是怎樣的呢?下面內容一起看看吧。
(1)查找對應的屬性字
家長給缺木女孩取名很容易陷入這樣一個誤區(qū),即以為帶“木”偏旁的字就是木屬性字,甚至認為“木”越多越好。但五行屬性字遠非如此簡單,五行取名也沒有這么俗套,如果取名之前對木屬性字沒有一定的了解,取出的名字不僅對女孩無利,恐怕還會有不良影響。
(2)咨詢相關人士
古人有句至理名言,叫做不恥下問。正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家長對五行取名一竅不通是常態(tài),畢竟五行學說過于玄妙,即使掌握了也也沒有施展的地方,但若不懂裝懂,硬著頭皮給五行缺木女孩起名則不對,為了女孩的未來著想,取名時還是進行咨詢較為保險。
(3)結合父母名字取名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繁衍是為了延續(xù)和傳承,避免個體基因消亡。但家長看待女孩從來都不是通過冰冷的生物學視角,對父母來說,女孩是上帝的恩賜,希望的匯聚,更是愛的結晶。家長會在給缺木女孩取名時可加上自己的名字,體現(xiàn)血緣傳承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父母之前的感情深厚。
【真月】
這里的“月”是木屬性字,因為在陰陽學說中月亮代表的是女性,且中西方文化中都有月亮女神的說法,因此“月”字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女孩取名經(jīng)典用字。“真”有真實、真誠之意,主要是告誡女孩女孩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讓自己的真心被蒙蔽,同時,與人相處要真誠相待。
【阿朵】
“朵”有花朵之意,為木屬性字。女孩像花一樣嬌艷,用花來比喻女孩古已有之,且中西方在這一點上還異常統(tǒng)一,且“朵”字還有花骨朵yw11.com都是意思,比起“花”字更加清新,也更能增加幼齡感。“阿朵”的“阿”是襯字,沒有實際意義但使名字顯得可愛又親切。
【宜學】
不同家長給女孩子取名的風格存在較大差別,有些家長喜歡用可愛的,女性氣息比較濃的名字,有些則喜歡用大氣而稍顯中性化的名字。“宜學”就是一個由木屬性字“宜”加上“學”字組成的中性化女孩名字,寓意女孩天資聰穎,有學的天份,同時告誡女孩要熱愛學。
【谷雨】
二十四節(jié)氣是古人根據(jù)長期的經(jīng)驗和智慧總結出的規(guī)矩,谷雨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六個節(jié)氣,因為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字都很唯美,所以很多小說人物都會通過二十四節(jié)氣命名。“谷雨”的“谷”是木屬性字,谷雨處于春夏之交,正是萬物由初生走向繁盛的節(jié)點。
月安、可如、巧萱、白玉、杭吉
小竹、岑岑、汝妗、卿谷、朝杏
默言、宜艾、香竺、女彥、晟奕
雅弈、蘭竽、阿芋、茗柯、惜花
盼桓、安棲、裊芯、康栩、絳紜
朝蕓、月桃、晚桐、舜卿、平頃
媛婧、文婕、瑰茉、英翊、苑梓
海棠、聞琴、愛勤、榕箬、舞瑟
相關閱讀:
很多人認為起一個名字只是三個字而已,怎么要這么貴,起一個名字花這么多錢值不值?起一個吉祥好名字不是簡單的給你三個字,是通過對生辰、姓名學,生肖,星座、音形義等復雜的分析,反復篩選,綜合平衡的過程,方案包括生辰分析,生肖解析,詩詞起名、音形義、姓名心理學分析,適合用什么字,名字的具體含義解釋,整套起名方案近二十頁,字字斟酌,句句揣摩,只為讓您收到一份滿意的結果!
起名是一門手藝活。文學素養(yǎng)及功底,決定名字的格調與意蘊;八字命理、五行格局等能量學分析,助益孩子的運勢與福分。周易起名是通過寶寶的生辰八字,并以五行以及周易卦象為參考依據(jù)進行取名,同時又符合現(xiàn)代審美藝術,揚長避短,陰陽平衡,從而起到輔助人生運勢的作用。而傳統(tǒng)周易命理、數(shù)理,需要有專業(yè)的知識,難以掌握。一個真正符合命理數(shù)理的好名字,能夠讓人因名而貴、名揚天下。因此,起一個好名字,并不簡單,也并非投機取巧。而有些名字,注定無可復制,只屬于一個特定的人。
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為孩子取一雅名,并以名字所蘊訓勉之意,對其進行品性熏陶,非常有教育意義。我致力于在音形義俱佳的基礎上,結合國學、詩詞等傳統(tǒng)文化,賦予名字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更雋永吉利的寓意,給予名主更好的激勵和能量。古今融合,科學起名。用心起好名,好運伴一生。
陳清泓,陳大師,擅長寶寶起名、周易測名、命理咨詢等。酷愛易學數(shù)理、八字命理、佛、道學說,精研《三命匯通》、《淵海子平》、《滴天隨》等易學古籍,長于傳統(tǒng)國學文化,開創(chuàng)一套以象法為主的命名體系,已為數(shù)萬名客戶服務,均獲得一致好評。曾有多篇研究成果發(fā)表于《中華易學》,多次受邀參加北京易學文化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