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2-18 16:36 分類:唐詩起名 作者:蔣蔣 咨詢大師
唐詩宋詞是文壇史上的兩大經典,書本上需要背誦的詩詞大部分是唐詩宋詞。而人們一旦提起唐詩宋詞,都會想到李白、杜甫等偉大的詩人詞人們,他們詩詞中透露出美妙的意境,是現代的我們望而不及的。根據唐詩宋詞可以給男孩取一個有意境的名字,跟小編一起繼續(xù)往下看吧。
01.云峰
出自杜甫的《對雨書懷,走邀許十一簿公》中的“東岳云峰起,溶溶滿太虛。”
云是一種變化莫測的景物,且往往是在高空的;峰指山峰,在高山上,云和山峰仿佛是連接在一起的。云峰這個名字有著非常高遠的意境,用作男孩名字是很合適的。以此為名,表示父母希望男孩是有才能、出類拔萃的且溫文爾雅、卓爾不群。
02.遠上
出自王之渙的《涼州詞》中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這兩句詩雖然描寫了戰(zhàn)爭過后的蒼涼,但也是悲而不傷,無半點頹喪之意的,其意境是很雄渾激昂的。遠上這個詞描繪出了黃河波瀾壯闊的景象,若為男孩的名字,則有胸襟開闊、無所畏懼的寓意,表示希望男孩日后能青云直上、有所成就。
03.萬征
出自王昌齡的《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萬征是對“萬里長征”的縮寫,形容了古時戰(zhàn)爭的殘酷,有著一種雄渾激昂的意境。該詞用在男孩的名字上,yw11.com寓意著男孩能像古代戰(zhàn)士,有著不屈的意志和精神,突破生活中的重重艱難險阻,最后取得勝利。
04.如玉
出自宋真宗《勵學篇》中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這句詩的用意在激勵人們學書中的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才華。玉是潔白無瑕的,因此如玉也可以用來形容男孩長相的英俊。以此作為男孩名字,是比較有著意境的,寓意著男孩可以努力學、知識淵博、溫潤如玉。
技巧一:選擇描述景物的字詞
古代詩人寫作時,常常會使用寓情于景的方法,而有些景物是包含著意境的。從唐詩宋詞中選取描寫景物的字詞給男孩起名字,可以讓男孩的名字非常有意境。比如可以參考“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給男孩起名為千帆。
技巧二:注意意境的感情基調
每個時代、每個詩人在詩詞中表達的感情不同,有些是訴說哀怨,有些是指責戰(zhàn)火,而這難免會影響到取一個有意境的名字的難度。給男孩起名時不能用過于哀愁或是柔美的字眼,所以,在給男孩起名字時要注意詩詞意境的感情基調,選擇合適的為男孩起名。
技巧三:可以借鑒詩歌中的意境取名
家長們想要給男孩取一個有意境的名字,那么就可以從意境入手。一首詩的意境絕對不止一個。那么家長不妨從中摘取詩詞意境,從中選取合適的字詞為男孩起名,這樣的名字非常有意境且包含著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美好的寓意。
墨熙 林軒 然祺 凱孝 浩凱
昌翰 濤曠 嘉祺 博瑋 蘊毅
樂正 博豪 泓朵 涵煦 榮棋
良俊 乘瑞 翰潤 文盛 楚文
俊風 文陽 松傲 宇塵 浩澤
松德 文琛 運勝 智沛 祥航
祺毅 度晗 然希 墨鴻 璟譽
澤勝 鴻明 軒珂 凱韜 翰林
紹瑤 樺鶴 鶴瀚 霜波 昌茂
宇燁 墨紳 東辰 智爍 樂天
忠新 智瑜 郎濤 子樂 景天
浩生 深藍 斌君 譽佐 滄浪
浩來 輝琦 智云 昌崇 子敏
安平 茂彥 圣哲 星緯 睿博
相關閱讀:
很多人認為起一個名字只是三個字而已,怎么要這么貴,起一個名字花這么多錢值不值?起一個吉祥好名字不是簡單的給你三個字,是通過對生辰、姓名學,生肖,星座、音形義等復雜的分析,反復篩選,綜合平衡的過程,方案包括生辰分析,生肖解析,詩詞起名、音形義、姓名心理學分析,適合用什么字,名字的具體含義解釋,整套起名方案近二十頁,字字斟酌,句句揣摩,只為讓您收到一份滿意的結果!
起名是一門手藝活。文學素養(yǎng)及功底,決定名字的格調與意蘊;八字命理、五行格局等能量學分析,助益孩子的運勢與福分。周易起名是通過寶寶的生辰八字,并以五行以及周易卦象為參考依據進行取名,同時又符合現代審美藝術,揚長避短,陰陽平衡,從而起到輔助人生運勢的作用。而傳統周易命理、數理,需要有專業(yè)的知識,難以掌握。一個真正符合命理數理的好名字,能夠讓人因名而貴、名揚天下。因此,起一個好名字,并不簡單,也并非投機取巧。而有些名字,注定無可復制,只屬于一個特定的人。
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睘楹⒆尤∫谎琶⒁悦炙N訓勉之意,對其進行品性熏陶,非常有教育意義。我致力于在音形義俱佳的基礎上,結合國學、詩詞等傳統文化,賦予名字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更雋永吉利的寓意,給予名主更好的激勵和能量。古今融合,科學起名。用心起好名,好運伴一生。
陳清泓,陳大師,擅長寶寶起名、周易測名、命理咨詢等??釔垡讓W數理、八字命理、佛、道學說,精研《三命匯通》、《淵海子平》、《滴天隨》等易學古籍,長于傳統國學文化,開創(chuàng)一套以象法為主的命名體系,已為數萬名客戶服務,均獲得一致好評。曾有多篇研究成果發(fā)表于《中華易學》,多次受邀參加北京易學文化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