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10-08 14:42 分類:國學起名 作者:沈小蒓 咨詢大師
鄭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按人口排序,鄭姓也是大姓之一,2006年約占大陸人口0.78%。而這也讓不少父母們困擾,如何給鄭姓孩子起一個好名,尤其對于男孩子來說將來是家庭的擔當。國學作為起名寶典,其實巧妙借助其中給鄭姓男孩起名是不錯的方向,不僅賦予名字寓意內涵,而且也能起到一個好名字。
1、直接借助詩句中所包含鄭姓人物提取
雖然國學涵蓋面廣,但其實父母們可以借助帶鄭字詩句提取相關的詩詞起名,這樣的方式既簡單又延伸了其中的寓意內涵。如:宋·葉適《戴肖望挽詞》“巖巖蕭太傅,謇謇鄭尚書”可提取“鄭尚書”起名。
2、提取國學詩句中有寓意的字搭配起名
當然,除了直接提取帶有姓氏鄭的男孩名字起名外,大家還可以借助國學詩句中寓意好的字搭配起名,這樣的方式不僅延伸詩句所蘊含的意義,而且也加深了其它寓意內涵。如:道德經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提取“治”字起鄭姓男孩名字,體現(xiàn)出孩子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氣概特點。
3、巧妙借助比較經典的詩句提取起名
當大家覺得第2種方法,查找的范圍比較廣之時,父母們還可以巧妙借助國學中比較經典的詩句來提取,以此為鄭姓男孩起到一個好名。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可提取“有朋”給鄭姓男孩起名。
鄭虔
借助元·陳基《秋日雜興(五首)》“汝南遺老推黃憲,海內諸公憶鄭虔。”國學經典詩句中的人物角色直接提取起名,延伸博學多才、才華橫溢的氣概特點外,也飽含了父母對孩子的未來的期望。
鄭文昌
同樣是借助國學經典中的人物“鄭文昌”直接提取作為孩子名字,既保留宋·吳泳《挽鄭文昌》“蜀名省科調,猶說鄭文昌。”所蘊含的含義外,也突出了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期望,希望他杰出、能力強、聰明。
鄭秉權
取自唐·黃滔《奉和翁文堯員外文秀、光賢、晝錦之什》“山簡槐兼諸郡命,鄭玄慚秉六經權。”巧妙借助國學所包含的文化詩句提取,體現(xiàn)男孩品性的“秉”字搭配“權”氣概字起名,突出鄭姓男孩子有擔當、品行端正之義。
鄭思則
借助比較經典的國學詩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提取“思則”搭配姓氏鄭起名,意指孩子勤于思考、自律、愛學。此外,與鄭搭配在一起給男孩起名字,字形筆畫搭配合理,簡單易寫。發(fā)音簡單、易讀,悅耳動聽。
01、鄭奕豪、鄭皓康、鄭晨朗、鄭捷嘉
02、鄭嘉良、鄭堯瑞、鄭康敏、鄭鴻卓
03、鄭敏濤、鄭朝瑋、鄭海輝、鄭承凱
04、鄭瀚吉、鄭睿思、鄭宗峻、鄭冠宇
05、鄭弘濟、鄭杰豪、鄭華鳴、鄭雨熙
06、鄭圣耀、鄭皓嘉、鄭燁爍、鄭豐明
07、鄭嘉順、鄭昱爵、鄭杰瑋、鄭錦范
08、鄭圣義、鄭金濤、鄭圣永、鄭錦翔
09、鄭翔承、鄭宗瑞、鄭鴻禧、鄭康云
10、鄭承頤、鄭銳思、鄭鼎瀚、鄭宏闊
11、鄭熙瀚、鄭凱康、鄭紹輝、鄭朝瑜
12、鄭俊捷、鄭茂勛、鄭樂庚、鄭弘文
13、鄭昂熙、鄭逸然、鄭善誠、鄭景實
14、鄭亮程、鄭皓榮、鄭峻熙、鄭俊逸
15、鄭陽暉、鄭棋瑞、鄭楷新、鄭嘉皓
相關文章推薦:
很多人認為起一個名字只是三個字而已,怎么要這么貴,起一個名字花這么多錢值不值?起一個吉祥好名字不是簡單的給你三個字,是通過對生辰、姓名學,生肖,星座、音形義等復雜的分析,反復篩選,綜合平衡的過程,方案包括生辰分析,生肖解析,詩詞起名、音形義、姓名心理學分析,適合用什么字,名字的具體含義解釋,整套起名方案近二十頁,字字斟酌,句句揣摩,只為讓您收到一份滿意的結果!
起名是一門手藝活。文學素養(yǎng)及功底,決定名字的格調與意蘊;八字命理、五行格局等能量學分析,助益孩子的運勢與福分。周易起名是通過寶寶的生辰八字,并以五行以及周易卦象為參考依據(jù)進行取名,同時又符合現(xiàn)代審美藝術,揚長避短,陰陽平衡,從而起到輔助人生運勢的作用。而傳統(tǒng)周易命理、數(shù)理,需要有專業(yè)的知識,難以掌握。一個真正符合命理數(shù)理的好名字,能夠讓人因名而貴、名揚天下。因此,起一個好名字,并不簡單,也并非投機取巧。而有些名字,注定無可復制,只屬于一個特定的人。
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為孩子取一雅名,并以名字所蘊訓勉之意,對其進行品性熏陶,非常有教育意義。我致力于在音形義俱佳的基礎上,結合國學、詩詞等傳統(tǒng)文化,賦予名字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更雋永吉利的寓意,給予名主更好的激勵和能量。古今融合,科學起名。用心起好名,好運伴一生。
陳清泓,陳大師,擅長寶寶起名、周易測名、命理咨詢等??釔垡讓W數(shù)理、八字命理、佛、道學說,精研《三命匯通》、《淵海子平》、《滴天隨》等易學古籍,長于傳統(tǒng)國學文化,開創(chuàng)一套以象法為主的命名體系,已為數(shù)萬名客戶服務,均獲得一致好評。曾有多篇研究成果發(fā)表于《中華易學》,多次受邀參加北京易學文化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