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國瑞,漢族,明朝開國,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原名朱重八,后取名興宗。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暴政,1361年(龍鳳七年)受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基本擊破各路農(nóng)民起義軍后,于南京稱帝,國號明,年號洪武,不久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建立了全國統(tǒng)一的封建政權(quán)。在位期間努力恢復生產(chǎn)、整治貪官,史稱“洪武之治”,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
西漢大臣朱買臣:(?—前115)
字翁子,會稽吳人。生年不詳,卒于漢武帝元鼎二年,年約六十余歲。家貧,賣薪自給,行歌誦書妻初亦負載相從,久以為羞,求去。買臣道:“我年五十當寶貴,現(xiàn)在已四十多了,待吾寶貴,當報汝功,”妻不從,聽之去,適一田夫,武帝時得莊助之薦,拜中大夫,復拜會稽太守,他乘傳入?yún)?,見故妻與夫治道迎官,遂合以后車載其夫婦,舍之園中,給食一月,婦慚而自縊,買臣后為丞相長史,時張湯行丞相事,屢加陵折,又因莊助之死,為湯所陷頗以主怨,乃千發(fā)湯的陰事,湯自,買臣亦遭誅,他作有賦三篇,今已亡佚。
朱買臣(?—前115),今嘉興市區(qū)人。家貧好學,賣薪自給,其妻棄之另嫁。買臣窮困潦倒,隨掌計簿的官吏為卒入長安。遇同鄉(xiāng)嚴助,推薦入朝廷,說《春秋》、《楚辭》,漢武帝甚悅,拜為中大夫。時東越多次反叛,朱買臣向武帝獻平定東越策,獲得信任,出任會稽太守。約一年后,受詔與橫海將軍韓說等人帶兵平定東越叛亂,因功征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元狩元年(前122),受淮南王劉安謀反一案牽連,被免官。不久復任丞相長史。時張湯任御史大夫,因嚴助被與當時任廷尉的張湯有關,朱買臣對張湯有深怨,向漢武帝告發(fā)張湯的陰私,張湯懼罪自。朱買臣亦被漢武帝誅于長安。著有辭賦3篇,已佚。朱買臣為會稽太守時曾歸故鄉(xiāng),道上見前妻和后夫,接至官署,住在園中。其前妻不久自縊死。后人取其夫妻離異事,作《爛柯山》劇,衍變?yōu)?ldquo;朱買臣休妻”、“馬前潑水”故事和劇目。嘉興城區(qū)角里街原有東塔寺,傳是朱買臣故宅,寺后有朱買臣墓,已毀。相傳朱買臣妻崔氏葬于杉青閘,稱“羞墓”,亦早已不存。
朱買臣是西漢大臣、辭賦家,吳(今屬江蘇?。┤?。他出身貧寒,靠賣柴為生,但是酷愛讀書,一天到晚手不釋卷,常常一邊挑柴一邊吟誦古書,惹得路上的行人指指點點的,還嘲笑他。
漸漸地,嘲笑朱買臣的人越來越多,妻子崔氏覺得難為情,勸他不要這樣。但是,朱買臣不但不聽,反而念誦得更大聲了。于是,他的妻子惱羞成怒,提出離婚。朱買臣沒有辦法,只好讓妻子離開。
后來,朱買臣的妻子改嫁他人,而他一個人窮苦度日。有一次,朱買臣的妻子與新夫上墳,見朱買臣忍饑挨餓地蜷縮在路旁,手里卻仍然拿著書,動了惻隱之心,就將帶來的食物全送給了朱買臣。
就這樣,朱買臣堅持不懈地讀書學,最后終于成了一個博學的人。幾年后,他跟隨官員上京城辦公,得到同鄉(xiāng)相助,見到了漢武帝。朱買臣侃侃而談,說《春秋》,言《楚辭》,武帝非常欣賞,于是讓朱買臣當了中大夫。
高句麗國君朱蒙:
朝鮮族古代卵生神話之一。見于公元5世紀高句麗廣開土王的陵墓碑文以及高麗時期所編成的《三國史記》、《三國遺事》中。13世紀高麗詩人李奎報根據(jù)這一題材寫成長篇敘事詩《東明王篇》,描繪了朱蒙祖先的身世和他創(chuàng)建高句麗王國的艱難過程。我國古代文獻《后漢書·東夷傳》、《魏書·高句麗傳》、《論衡·吉驗篇》和《滿州源流考》也均有記載。吉林省延邊朝鮮族民間故事講述家黃龜淵和遼寧省蘇家屯朝鮮族民間故事講述家金德順所講述的神話,比歷代獻記載更具體,內(nèi)容更豐富,但其人物形象有不少被傳說化了。
東漢大將朱儁:(?-195)
字公偉,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察舉孝廉,官蘭陵令。靈帝光和元年(178年)任交刺史,以鎮(zhèn)壓梁龍起事,封都亭侯。征為諫大夫。黃巾起事后,以右中郎將率兵鎮(zhèn)壓,封錢塘侯。后官至河南太守。董卓遷都長安,奉命留守洛陽,他與山東諸將密謀誅卓。卓敗,李、郭汜專政,徵為太仆。后病死。
東漢名士朱云:
字游,原為魯人,徙居平陵,當過縣令,下過監(jiān)牢。成帝時,安昌侯張禹以帝師為丞相,極受成帝尊重。朱云上書求見,當著公卿大臣的面對成帝說:「現(xiàn)在朝廷大臣上不能匡扶,下也無益於民,都是尸位素餐之輩,請皇上賜我一尚方劍,一佞臣,以警其馀?!钩傻蹎枺骸改阋l?」云答:「張禹?!钩傻鄞笈f:「小臣訕大臣,公開污辱我的師傅,罪不可赦?!褂吠显葡碌睿婆实顧?,至於將檻折斷,并大呼:「我得從龍逢、比干於地下,也已滿足,但不知圣朝將來如何?」云以左將軍辛慶忌求情,得不死。后來侍臣要更換殿檻,成帝說:「不要換!修一下就可以了,以此表揚忠直之臣?!?/div>
三國名將朱桓:(177——238)
(壽62)字:休穆 籍貫:揚州 吳郡吳城(今江蘇蘇州) 官職:前將軍 青州牧 家庭成員:子:朱異 人物傳記:事權(quán)幕府,除馀姚長?;笓嵛棵袂?,士民感戴。遷湯寇校尉,平丹陽鄱陽賊,后為濡須督,魏大司 馬曹仁率眾功濡須,桓斬敵千余,敗曹仁。遷奮武將軍。黃武七年,桓協(xié)遜大敗曹休,黃龍元年,拜桓前將軍,領青州牧。嘉禾六年,桓與全琮以內(nèi)應軍向廬江,事露引還?;副景?,恥見部伍,以胡綜枉部將泄憤。赤烏元年卒。
歷史評價: 陳壽:①桓性護前,恥為人下,節(jié)度不得自由而而憤激。然輕財貴義,兼以強識。與人一面,數(shù)十年不忘。②朱桓以勇烈著聞。
朱然(公元182-249年)
字義封,丹楊故鄣(今浙江安吉)人。本姓施,十三歲過繼給舅父朱治為子。少年時朱然與孫權(quán)同學,結(jié)為好友。三國爭雄,朱然北抗曹魏,西拒蜀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朱然與潘璋在臨沮生擒關羽。黃武元年(公元222年),朱然率五千人馬與陸遜一起抗擊劉備,取得了“火燒連營七百里”的輝煌戰(zhàn)績。此后,朱然鎮(zhèn)守荊州重鎮(zhèn)江陵,打敗了曹魏連續(xù)半年的圍困和進攻,威名遠揚。65歲時,朱然官拜吳左大司馬右軍師,成為統(tǒng)領東吳全軍的重要將領。吳赤吳十二年(公元249年)春三月卒,終年68歲。
朱然墓及其家族墓地 朱然墓發(fā)現(xiàn)于1984年6月,已在地下沉睡了1700多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已發(fā)掘的三百余座吳墓中,墓主身份以朱然為最高。1996年6月在朱然墓西南33米處又發(fā)現(xiàn)了幾座東吳大型墓葬,經(jīng)六朝考古專家鑒定為朱然家族墓。 朱然墓總長8.7米,寬3.54米,最高處2.94米,自南向北分別墓道、封土墻、前室、擋土墻,后室等幾個部分組成。整座磚室墓結(jié)構(gòu)嚴謹,布局合理,顯示出三國時高超的建筑技術(shù)。附近的家族墓與之互相映證,豐富了我們對當時葬俗及社會意識的了解。
朱然墓出土文物 朱然墓共出土漆器、青銅器、青瓷器、陶器等文物140多件,銅錢6000多枚。其中的出土漆器,是一次重大的考古發(fā)現(xiàn),填補了我國漢末至六朝時期漆器工藝史的空白。
三國時魏國名僧朱士行:
三國時第一個去西域求法的僧人,中國僧人講經(jīng)往往從他開始。
求法先行者朱土行,穎川人,志向操行方直,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會改變。少年時就有悟性和遠大的抱負,脫落塵俗,出家之后,專務佛學經(jīng)典。
過去在漢靈帝時(公元168年一189年在位),竺佛朔翻譯《道行經(jīng)》,也就是《小品經(jīng)》的舊本。這個本子語句簡略,文義也不周全。朱士行曾在洛陽講《道行經(jīng)》,覺得有很多內(nèi)在的東西都沒有翻譯出來,每每感嘆道:“《道行經(jīng)》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jīng)典,但這個譯本譯理不盡。我發(fā)誓以我的生命為代價,到遠方去尋求一部原本。”于是,朱士行于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出發(fā),路過陜西、甘肅,又向西跨過新疆白龍堆沙漠,終于來到于闐國(西域城國,國都在西城,即今新疆和田縣內(nèi)),而且得到了梵文本的《道行經(jīng)》,全書共90章。朱士行就派弟子不如擅(漢名法饒)送梵文本經(jīng)書回洛陽。
在沒有出發(fā)之前,于闐國許多小乘佛教的信徒對國王說:“漢族的僧人準備用婆羅門教的邪書來惑亂正典。您作為國王,若不禁止這件事,就會惑亂佛教的精妙之法,使?jié)h族地區(qū)的人們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如果這樣,就是您的過錯啊!”于是于闐國王下令不準帶經(jīng)出境。朱士行感到非常痛心,于是請求燒經(jīng)為證,得到國王的允許。人們在大殿前堆積木柴,點上火。朱士行站在火前發(fā)出誓言:“如果大乘深妙之法能夠流傳漢族居住地區(qū),此經(jīng)書丟到火里也不會燃燒;如果得不到神佛的護佑,這也是命啊!”說罷,將經(jīng)書投入火中,大火立即熄滅了,一個字也沒有燒壞,皮牒還象原來一樣,甚至更覺光鮮。眾人既驚訝、又敬佩,都說這是神佛的感應,于是將經(jīng)書送至陳留倉垣城的水南寺。
當時河南有一位在家修道的居士竺叔蘭,本是天竺國人,在他父親那一代,因避難移居河南。竺叔蘭在少年時喜好打獵。有一次他突然暫時死過去了,看到很多善業(yè)或惡業(yè)所產(chǎn)生的不同的果報,因此而改變了生的嗜好,深祟佛法,博通多種語言,尤其擅長梵語和漢語。還有一位僧人叫無羅叉,是西域的和尚,博學多才。竺叔蘭與無羅叉合作,將梵文譯作漢文,起名為《放光波若》。從于闐國帶回來的皮牒原本,現(xiàn)今還保存在豫章。到西晉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支孝龍又校定竺叔蘭的寫本成為定本。當時還沒有品目,原本共用14匹細絹,現(xiàn)在的本子共分為20卷。
朱士行后來卒于于闐國,終年80歲。依照西方之法將他火化,柴火燒完了,火也滅了,可是尸身還好好的。眾人都感到很驚奇,就念神咒說:“你若果真已經(jīng)得道成佛,就應當被火焚化。”話音剛落,尸體就散碎了。眾人收斂起遺骨,蓋起一座佛塔。后來他的弟子從于闐國回來,述說了這件事。因此孫綽在《正像論》中說:“朱士行散形于于閡。”就是說的這件事。
東晉名將朱序,
東晉名將朱齡石:(379—418)
東晉末郡沛縣(今屬江蘇)人,字伯兒。世為將帥,初隨桓修在京口?;甘蠝绾?,轉(zhuǎn)歸劉裕,從征南燕及鎮(zhèn)壓盧循。義熙九年(413),劉裕命統(tǒng)軍入蜀,出奇兵滅譙縱。十四年夏赫連勃勃攻關中,真敗歸,他代鎮(zhèn)長安,兵敗死。
朱敬則: 唐朝大臣、政治家、史學家。字少連,永城人,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生。歷仕高宗、則天、中宗三朝,歷官洹水尉、右補闕、正諫大夫兼修國史,后遷鳳閣鸞臺平章事,執(zhí)行宰相職務。他為官清廉,辭官歸來時只一人一馬別無所有。著有《十代興亡論》、《五等論》等書。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謚文,又稱朱文公。南宋理學家,理學集大成者,尊稱朱子
朱淑貞:(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郁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后,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xiàn)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后余篇。
朱棣:明朝第三位,五次親征蒙古、收復交趾、東北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北設立哈密衛(wèi),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統(tǒng)一與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
朱載堉:明朝音律學家、數(shù)學家。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現(xiàn)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學者、民主戰(zhàn)士。
(1886年-1976),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中國人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朱良才:(1900年- 1989年2月22日),湖南汝城人。1925年參加村農(nóng)民協(xié)會。1927年10月加入中國。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后隨、到井岡山,編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4軍,任連黨代
表、軍部秘書,參加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等戰(zhàn)斗。開國上將。[7]
朱光潛:(1897~1986年),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筆名孟實、盟石。安徽桐城人
:1998年3月至2003月3月任國務院總理,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岷莊王朱楩之后。
朱宣咸:(1927-2002),杰出的中國畫畫家、木刻版畫家、漫畫家與美術(shù)活動家。
朱敦法:(1927.09 ),漢族。江蘇沛縣人。1945年5月加入中國。1939年9月參加革命工作。大專學歷。上將軍銜。[8]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院長。
朱清時,男,化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1998年6月就任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校長以來,致力于規(guī)劃和組織學校面向21世紀建設一流大學,卓有成效地推進了學校教學、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務等各項事業(yè)的改革與發(fā)展。自2009年9月10日起,朱清時院士就任南方科技大學創(chuàng)校校長。2012年6月5日,朱清時來到武漢親自為今年的招生做宣傳時稱中國大學近30年未培養(yǎng)出優(yōu)秀人才。
朱啟:(1942年5月-),云南祥云人,1961年8月加入中國,1960年1月入伍,中央黨校經(jīng)濟管理專業(yè)函授畢業(yè),中央黨校大學學歷。上將軍銜。[9]
朱明:(1967年10月21日-),上海市崇明人,中國藝術(shù)思想家和經(jīng)濟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