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6-03 20:08 分類:百家姓 作者:王姓起源 咨詢大師
王姓的來源即王姓起源,這里是王姓來源百科,為你詳盡的介紹王姓的來源,王姓的始祖,王始的遷徒分布,王姓的郡望堂號,王姓字輩等相關(guān)王姓所有知識。讓你對王姓家族起源有一個全面的了解。
王姓是中國第一大姓氏(據(jù)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數(shù)據(jù)),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除中國外,在朝鮮也有許多王姓的人。在廣東,“王”與“黃”在粵語上讀音相同,為分別兩姓,王姓通常被稱為“三劃王”或“三橫王”。
王,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除中國外,在朝鮮也有許多王姓的人。王,“天下所歸望也”,是古代君主 的稱號。構(gòu)成漢族山東陜西河南湖北王姓主要來源:、姬姓。第姬姓王是組成王姓的最大成分,據(jù)估計全國有家譜的王姓大約90%都出自姬姓王。。當代王姓的人 口已經(jīng)達到9200多萬,為全國第一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7.25%。例如陜西王姓尊文王姬發(fā)為太祖,號稱姬氏周裔王姓,自稱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 后,乃大周遺民王氏直系后裔,先后游走于山東瑯琊,河南南皮,江西湖北等地后于清道光19年曾大規(guī)模遷回故地陜西安故作“王氏宗譜十八卷”存于各部族以示 宗族同心重振族業(yè),部分因未能到達西安停留于陜西南部漢中(漢高祖劉邦封地,傳說劉邦曾駐軍在此)地區(qū),稱自己為漢周遺民同奉火德為正愬,現(xiàn)存有民謠“朝 奉懷義遠,世代永祭(紀)昌”,“文祖義長存,千古興不絕”等。王姓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陜西,山東、河南、,湖北省,大約占王姓總?cè)丝诘?8%。 王姓因支派眾多,人口也多,故望族也多。王姓的郡望多達26個,太原、瑯琊、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等,普遍使用的堂號為三槐、槐蔭,,南皮。
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占32.9%,A型占28.6%,B型占29.4%,AB型占9.1%。
王(Wáng)姓起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號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后,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又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于瑯琊(今山東?。廊朔Q其為“王”家,其后亦以“王”為姓,稱為王氏。
周靈王太子晉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晉又稱王子晉、王子僑、王喬,是東周靈王的太子,本為姬姓?!锻ㄖ?middot;氏族略》言:"若太原、瑯邪王之王,則曰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恭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晉生于洛陽,在周靈王初年被立為太子,當時流經(jīng)洛陽的谷、洛二水經(jīng)常泛濫,靈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陳不可,主張因勢利導以治水,不被靈王采納,后終因忤逆之罪被奪去太子名位,廢為庶人。他被廢后名聲依然不減,心憂國事,才識過人,能言善辯,名聲遠布。其后人也因他曾是靈王太子的緣故而改姓王氏。太子晉的后人戰(zhàn)國秦漢時有大將王賁、王翦、王離等,開創(chuàng)了太原王氏和瑯琊王氏,兩支后來都發(fā)展成為天下王姓的最主要支派。
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間王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畢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畢,其裔孫畢萬入晉為官,封為魏成侯,戰(zhàn)國時與趙、韓三家分晉,立魏國。后魏王假在位時,魏國被秦所滅,子孫分散,因號為王家,以王為氏。也有一種說法是,魏昭王公子信陵君之后,在秦滅魏后逃于泰山,時人因其為王族,稱王氏。
2、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號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后,其子孫為了紀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后,即汲郡王?!锻ㄖ?middot;氏族略》說:"王氏……出于汲郡者則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國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紂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國運每況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紂王昏庸無道,他不滿于時局,多次犯顏直諫,最終不被紂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為了國家,身以成仁,被后世譽為忠于祖國的楷模,并與同時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稱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后,就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附近,亦即今衛(wèi)輝市城北15里比干廟村旁。他的子孫在他罹難后,世代居住在今衛(wèi)輝淇縣一帶,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改以"王"字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為他們居住的衛(wèi)輝一帶原由汲郡管轄,因此又被稱為汲郡之王氏。
3、出自姚姓,為古帝王舜帝之后,居于北海、陳留一帶,這支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因出古君王舜后裔,世為王姓,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陽),便以姚為姓,其后子孫便以父姓和地姓的姚為氏,稱為姚氏。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舜帝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這支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人經(jīng)過多次的改姓:從姚姓改為媯氏,再改為陳氏,再改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沒有改回,便繼續(xù)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為王姓。中國官方史書《唐書·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媯滿封于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后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源流。王莽封姚姓同族田豐為代眭侯,后來豐之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為秦所滅,其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齊國最后一名國王是齊王田建。他在亡國后被遷到共(今輝縣古城),田建之孫名田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及項羽為劉邦所敗,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孫為了紀念這一事情,從此便改姓王氏。兩漢之際的新朝王莽、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的北海王氏、陳留王氏等等,都出自這支王姓中。
4、復姓簡化而來。秦滅六國后,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
5、出自賜姓或改姓的王姓。
如戰(zhàn)國燕太子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①劉氏改姓王氏
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后梁政權(quán)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區(qū),劉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荊南兵馬留后高季興,成為高季興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興表示歸順,曾被后唐任為兼中書令。高季興始終與后唐李存勖貌合神離,劉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過對,為保護自己也改姓為王,叫王保義了。
②謝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jīng)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后。梁天監(jiān)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jiān)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忠烈公幼子公權(quán)襲外家姓獲免。
③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王姓是華人名義上的十大姓之一。 王姓的由來很復雜,除了一些原來是王氏的外,有大量的姓氏改為王姓。在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中都有曾經(jīng)為王、稱王、稱帝的人和后代把自己的本來姓氏不是王姓的姓改為王姓,也有當上大官和有當官、稱王、稱帝意圖、王族、皇族、被賜姓王的人把本姓改為王姓,王姓的由來很復雜。部分王氏為姓,系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族之后”。
6、出自少數(shù)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①據(jù)《通志·氏族略》稱:王姓“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號曰王氏。”
②隋代有個王世充,本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滿族完顏氏,有的改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為王姓。
③鮮卑族可頻氏
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后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深l氏改威王氏。
④羌族鉗耳氏
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干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yè)年間“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鉗耳兄弟成為王后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后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后同輩。
⑤高麗人
營州地區(qū)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吨軙肪矶锻趺藗鳌酚涊d:“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qū)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⑥回紇人
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shè)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jié)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yǎng)子,從此改姓王氏。
⑦匈奴族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shù)民族,戰(zhàn)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qū)游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zhàn)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fā)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并先后建立過幾個政權(quán)。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
據(jù)《新唐書》、引日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yǎng)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⑨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后也有改姓王的?!锻跛夹⒛怪尽份d: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任金統(tǒng)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⑩出自元朝王室。
成吉思汗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
7、由復姓簡化而來。這種情況的王姓較多,據(jù)統(tǒng)計至少有14個,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孫、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樂王。
8、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為逃避因奪位引起的迫害、追,逃往中原。因身為王爺,為顯示身份改姓王。
太子晉:太子晉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晉又稱王子晉、王子僑、王喬,是東周靈王的太子,本為姬姓,是黃帝第42世直系子孫。太子晉因直諫被周靈王廢為庶民,其后遷居于太原(今山西?。樼穑ń裆綎|?。廊朔Q其為“王”家,其后以為氏。
齊 王田建第二子桓改姓為王氏,其后代即漢代王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源流。出自姚姓,為古帝王舜帝之后,居于北海、陳留一帶,這支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 因出古君王舜后裔,世為王姓,舜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陽),便以姚為姓,其后子孫便以父姓和地姓的姚為氏,稱為姚氏。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 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 "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舜帝本為姚姓,因居媯汭而得媯姓。舜帝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這支王姓的最早的來源是姚姓,部分姚姓族 人經(jīng)過多次的改姓:從姚姓改為媯氏,再改為陳氏,再改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沒有改回,便繼續(xù)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為王姓。中國 官方史書《唐書·宰相世系》言,舜后代胡公媯滿封于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齊王田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姓為王氏,其后代即漢代王 莽一族,此為王姓的一大源流。王莽封姚姓同族田豐為代眭侯,后來豐之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為齊國君主,史稱“田氏代齊”,傳八王,為秦所滅,其子孫廢為庶民,其中一支自認為齊國王族,遂以王為姓。 齊國最后一名國王是齊王田建。他在亡國后被遷到共(今輝縣古城),田建之孫名田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及項羽為劉邦所敗,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 子孫為了紀念這一事情,從此便改姓王氏。兩漢之際的新朝王莽、以及魏晉隋唐時期的北海王氏、陳留王氏等等,都出自這支王姓中。
秦漢時期
王姓在秦漢時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開封、虞城、淮縣,陜西咸陽,山東淄博等地,而子姓為王的后裔則由河南衛(wèi)輝遷至今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
兩漢時期
開始出現(xiàn)了以新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瑯琊王姓,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為開基祖;太原王姓,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東漢王允為開基)。
魏晉南北朝時期
瑯琊王姓的后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瑯琊王氏舉族南遷,衣冠南渡,時稱“王與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quán)時遭受滅頂之災。
隋唐時期
隋滅陳時,原仕于南朝的瑯邪王姓被分別遷于關(guān)中、河北、河東等地。
唐末時,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由此,王審知被譽為“開閩第一人”。
宋明至今
北宋滅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省??h〉令王言為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蘇昆山一支賢才輩出,成為望族。
元末青州樂安王氏的絕大多數(shù)人,遷出樂安分布在長江以北廣大地區(qū)(以王奉先為開基祖驢王氏)。尤以山東北部幾支人才輩出,成為名門望族。
明代時在洪洞大槐樹集結(jié)的山西人被分別遷于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區(qū)有了更為廣泛的分布。
另外,開閩王姓漂洋過海,揚帆南洋。
根據(jù)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fā)表的一篇有關(guān)“姓”的論文上指出,王姓是全球華人字面名義上十大姓之一。
2007年新華網(wǎng)北京4月24日電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tǒng)計分析顯示:王姓是我國字面名義上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數(shù)的7.25%。
據(jù)《廣韻》記載,王氏家族較為著名的有二十一處。
太原郡:戰(zhàn)國秦莊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一支王氏,始祖為周靈王太子。
瑯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瑯琊,郡治相當于今山東省膠南諳城、臨沂、膠南一帶。
北海郡:漢景帝置。治所營陵,郡治相當于今山東省東部濰坊地區(qū)。此支王氏,出自虞舜媯姓王氏。
東??ぃ呵刂蜜翱?,后改稱東???。治所以郯(今山東省郯城北),后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治所在首都長安(今陜西省長安縣)。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東平郡:漢代置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郡治相當于今山東省東平東、泰安一帶。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縣一帶。
新野郡:古置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縣)。北周時廢。
山陽郡:漢代山陽郡在今天山東省獨山湖周圍。東晉山陽郡在今天江蘇省清江、浦安一帶。
中山郡:漢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
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章武郡:西漢置縣,西晉至隋初置郡。治所在東平舒(今河北省大城縣一帶)。
東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掖縣。
河東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 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后。
金城郡:西漢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肅省永靖西北)??ぶ蜗喈斢诮裉旄拭C省永靖縣及蘭州市一帶。
海漢郡:居延海漢稱居延澤,魏晉又稱西海,唐以后稱居延海。在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長沙郡:秦置郡,漢置長沙國,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臨湘(今湖南省長沙)。明清為長沙府治,直到民國,長沙歷經(jīng)國、郡、州、府、廳治。
堂邑郡:春秋時為堂邑,晉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蘇省六合縣北)。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洛陽市東北)。
堂號
太原堂、瑯琊堂等二十一處是以郡望為堂號。
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縣人,字景叔,自幼聰慧過人,年輕時曾任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入宋以后,晚年拜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終年六十四歲,葬在陜西華州安豐里,追封晉國公。相傳,周代宮廷外種槐樹三棵,荊棘九株。百官朝見天子之時,三公面對槐樹而立,九卿面對荊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類官職,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親手在庭中栽種了三棵槐樹,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顯赫族人。后來次子王旦果然當了宰相,孫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時的工部尚書。王氏族人遂稱這支王氏宗族為三槐王氏,并將宗族祠堂命名為三槐堂。王祐曾孫王鞏文彩出眾,與蘇軾友善。蘇軾為之作《三槐堂銘》,從此三槐堂揚名天下,成為王氏子孫后代通用的堂名。
還有雙桂、留馀、承德、五果、寶善、積德、存厚、敦睦、馀慶、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遠、槐政、槐陰、紹興、思明、懷德、五孝、紹槐、孝睦、敦本、錫類、槐明、梓誼、聽槐堂等。
山東德州王氏字輩:"文明學書青開國俱朝臣修德承先志積善福慶臨"
義烏南陵王氏字輩:
十六~七十六世:“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yè)隆晉萃理貫通乾坤道圓凈愛竹風節(jié)高植槐 枝秀挺芝蘭生庭階裘圖爭輝映地久并天長似續(xù)斯與并”。
安徽績溪王氏字輩:
“玉大元祥兆安邦維義誠宏開能紹業(yè)積德慶長春俊杰輝光顯家聲永茂庭驊騮駒驥馬骕龍鳳鹿孝麒麟卜吉謙恒益希賢智勇仁儉勤忠信讓均正適時平”。
潤州王氏字輩:
“洪勛振立世德克昌紹承先志永錫嘉祥”。
鳳林王氏字輩:
“創(chuàng)業(yè)鳳林勛績立敬存誠著賢聲文章妥先靈忠孝世家啟后人烏邑發(fā)祥綿世澤鳳林創(chuàng)業(yè)振家聲”。
楚偽王氏善慶堂字輩:
“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傅家徵世澤光國蔚人才道立英賢作心恒孝友培熙朝榮俊彥寶樹植庭槐”。
王氏太原堂字輩:
“自紹玉昆誠經(jīng)緯雄才具安邦定國榮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聲敦本前謨顯修倫世道平休仁知緒永敏學興時行以上培原裕方來受命旌”。
寧鄉(xiāng)鳥石王氏字輩:
“文運人才盛奎光斗漢瑩葆衷恢世澤作善振芳聲植樹先知貴魁英實得名緒從忠厚衍瑞應集簪纓”。
王氏太原堂字輩:
“有章汝煥式德聊昌修禮立義守本安常興家成業(yè)錫慶致祥功昭道顯聲遠名揚”。
湖南益陽王氏字輩: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萬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輝星漢詞章耀錦城科名光世澤祿位定均申”。舊序:“鼎范銘功遠詩書啟俊英家聲傳益盛前武克相承”。
王氏太原堂七大房字輩:
“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今逢清鼎位代毓國家材世際人文起源從晉祚來子孫發(fā)千億賢仕策金臺”。續(xù)序:“文運人開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顯寶善立名祖詒云衍”。
王氏文德堂字輩:
二房車礁舊序:“宗派始均千卽寶邦繼焉文允廷光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lián)”;二房鴨頭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統(tǒng)繼天德萬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興家國盛思昭四第聯(lián)”;二房西陂灘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文允廷綱政用世萬興天單懋崇宏盛思昭甲第聯(lián)”;三房馬鞍山舊序:“鈞千萬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國宗先仕榮華家思昭甲第聯(lián)”;四房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文允廷常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四第聯(lián)”;五房舊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天貞萬單湖廣尚興繼承焉念宗祖顯達思昭甲第聯(lián)”;六房舊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然仕得文思萬世崇興紹先顯繼宗行永全昭早第聯(lián)”;七~八房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統(tǒng)繼天文九廷常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lián)”;九房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統(tǒng)繼天茂元公伯萬允本盛興明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lián)”;九房七星臺舊序:“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師金彥太古子興勝崇綿孔孟儒風大思昭甲第聯(lián)”。
湖南瀏陽王氏字輩:
鑿石支派序:“裔榮篤本先德顯揚紹修世澤遠繼廷芳”;南華案山支派序:“家德澤新克念顯揚紹修正學遠繼廷芳”。
湖南長沙王氏字輩: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應子國正學文洪開式哲啟兆萬年顯承謨烈忠厚傅家光昭祖澤綿延永紹祥鐘俊杰”。
湖南常德王氏字輩:
東陽十甲序:“成龍致世時永大欽朝思言事道心立”;東陽二甲序:“成龍致世時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東陽三四甲序:“成龍致世時一大□□應言事道心立”;東陽九甲序:“成龍致世時廷時一齊國言事道心立”;慈利縣城序:“成龍玉本□之守國仕□錫朝萬邦永”;王家灣序:“芳成祖樂□永本廷然良國事道惠大”;坪潭等處序:“成龍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
碩舊王氏字輩:
“聲振朝堂世德傳芳求志達道大顯家邦”。
湖南益陽王氏字輩:
“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為楚寶儒作國珍典型克紹動業(yè)能宏承恩錫命顯新?lián)P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湖南湘鄉(xiāng)牢田王氏字輩:
原序:“添元用義祖承顯立鉉宗忠孝守仁義安邦定太平世業(yè)紹前德詩書裕后昆修齊為國本名教耀芳聲”。
湖南安化王氏字輩:
舊序:“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萬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益代資祺壽亨佳福慶增”;新序:“驥足騰云路鴻章重玉京彝鼎垂功遠賢書啟俊英令名光世澤祿位自能申家聲傅必盛前武克相繩”。
江西萍鄉(xiāng)王氏字輩:
“文運人才盛奎光斗漢齊青箱延世澤儲俊隸金閨”。
太原郡王氏字輩:
舊名序:“文章開國運忠孝大家聲孔孟師廼遠須知立志求”,舊字序:“孫子振大明朝廷公侯聊奕世異端非我愿勝域喜同游”;新名序:“冠丹騰霄漢瑤池通貴聲玉樹共春茂金枝業(yè)向榮永傳凌云志淪海存赤心宏圖必如愿世祖積德成”,新字序:“儒林欣勃起理性有根源英才明昌瑞御武欲爭先子孫□君賜禮義織前賢丕達流芳遠顯耀福長綿恩澤垂青簡一統(tǒng)盛相延”。
開閩忠懿王氏字輩:
“君家藹吉周召甫申英賢濟美中孝垂芳圣世衣冠文章禮樂德業(yè)紹先淵源啟后”。
王氏槐堂字輩:
舊序:“文德承家遠詩書訓子賢才名輝楚域槐緒卜長年”, 新序:“榮福全宗享華袷聚廣昌富耀培光大貴和盛致祥”。
王氏茹古堂字輩:
“欽清樹炳增鍂法植熙均光大名高振超騰爵正崇”;名序:“欽清樹炳增鍂法植熙均鎮(zhèn)治檄煥埀鐘淳校煜堦”,字序:“光大名高振超騰爵正崇天朝長佑啟奕載慶榮封”。
王氏紹槐字輩:
舊名序:“文章開國運忠孝大家聲”,舊字序:“子孫振大明朝廷公侯系奕世”;新名行:“高湘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樹連生茂三槐俊秀賢彥才誠賓貴儒士必優(yōu)先民主新時代和平永樂然”;新字序:“世澤垂千載敦倫慶萬年克儉承前緒存仁啟后延蘭桂傳進步禮義寬心田丕達流芳遠榮顯福長綿日月開祥兆星晨曙旭全光輝齊秉現(xiàn)朗曜照上乾”。
太原王氏字輩:
“延有國□斯顯奕世伯仲希仁□季守義民彥思忠元良允治太平萬年臣子素志”。
注:以上資料非全,待補充。 溯 源
在陜西的南部鎮(zhèn)安、柞水、及湖北西北地區(qū),有王氏,據(jù)家譜記載,是清朝從山西搬遷進山區(qū)居住的,他們的字輩(近幾代的)開家邦賢良,現(xiàn)在就有五代人存在(可能現(xiàn)在就剩下家?guī)唾t良四輩同時存在了)他們的名字都嚴格按照字輩排,基本孩子一出生,三個名字的前兩個已經(jīng)定下來來了,其實有字輩還是很好。這里的王氏每年正月初二拜譜,譜就是氏族的人脈歷史。
太源堂王氏字輩:
“才條繼朝廷建仕永啟國泰傳奕世立德維先”
秦漢時,隨北方移民南流,太原王氏族人陸續(xù)南遷。撒播至福建的衍派后裔王松源,育子王才莊,原籍福建彰州府龍溪縣珠璣巷(今屬福建龍海市)。王才莊率兒離福建遷廣東,短居廣東連灘亞章村紅頭社(今屬廣東郁南縣),再官游到廣西潯州府桂平。
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體的情況(總?cè)丝跀?shù)按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計算,共計8892萬)為:
* O型:2784萬,占31.3% * A型:2530萬,占28.5% * B型:2716萬,占30.5% * AB型:862萬,占9.7%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東部、山東大部、江蘇北部、安徽東北部是王姓最集中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面積約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2.3%,有王姓人口3007萬,約占全國王姓人口的33.8%。其中,O型血897萬,A型血831萬,B型血970萬,AB型血309萬。 河南、河北西部、山西大部、陜西大部、甘肅大部、寧夏大部、四川大部、湖北北部、山東西部、安 徽南部、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是王姓的常見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面積約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9.9%,王姓人口2904萬,約占全國王姓人口的32.6%。其 中,O型血923萬,A型血832萬,B型血874萬,AB型血275萬。 內(nèi)蒙古中西部、陜西北部、山西西北部、甘肅西部、青海東部、四川西部、云南、貴州、湖南、江 西、福建、湖北南部、浙江南部、廣東西部、新疆西北部是王姓分布的一般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面積約占中國國土面積的33.8%,王姓人口2660萬,約占全國 王姓人口的29.9%。其中,O型血857萬,A型血774萬,B型血780萬,AB型血249萬。 青海湖以西其他地區(qū)、廣西、海南、廣東西部。這些地區(qū)的面積約占中國國土面積的34%,王姓人口321萬,約占全國王姓人口的3.6%。其中,O型血107萬,A型血93萬,B型血92萬,AB型血29萬。
歷史名人
王詡:即鬼谷子
又名王禪。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謀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縱橫家的鼻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譽為千古奇人,長于持身養(yǎng)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剛?cè)嶂畡荩〞钥v橫捭闔之術(shù),獨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孫臏、龐涓、尉繚子;縱橫家:蘇秦、張儀、毛遂、被譽為商圣的范蠡等。
王良
春秋時代著名的善御(駕駛馬車)者。一說王良即伯樂,字子良。“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車攝轡,馬為整齊而斂諧,投足調(diào)均,勞逸若一。”[3]傳說他死后為神,并被天帝挑選為車夫,后來成為星官名。“漢中四星,曰天駟。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馬,車騎滿野。” [2]
王翦
秦代杰出的軍事家。頻陽東鄉(xiāng)人,王翦少年時期就喜愛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戰(zhàn)。是繼白起之后秦國的又一位名將。王翦領(lǐng)兵先后攻破趙國、燕國、魏國,翦滅楚國的第二年,王翦軍繼續(xù)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置為會稽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王賁攻入齊都臨淄,虜齊王建,六國中最后的齊國也滅亡。齊亡后,秦統(tǒng)一了中國。因功著授封武成侯。
王賁
戰(zhàn)國秦國人,秦代名將,通武侯王賁乃是王翦之子,與其父是秦滅六國戰(zhàn)爭中的主要將領(lǐng)。
王陵(前?~前181)
沛縣(今江蘇沛縣西)人。西漢初年大臣。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聚眾敷千人據(jù)南陽(今河南南陽)。后歸劉邦。從定天下。以功封安國侯,官至右丞相。
王莽(前45~后23)
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極杰出的社會主義改革家,中國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
王充(27~96)
字仲任,會稽上虞人。王充是東漢時期杰出的思想家, 唯物主義哲學家。整個東漢二百年間,稱得上思想家的,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范曄《后漢書》將三人立為合傳,后世學者更譽之為漢世三杰。三家中,王充的年輩最長,著作最早,在許多觀點上,王充對后二家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響的思想家。著《論衡》等。
王符(85~162)
字節(jié)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zhèn)原縣)人,東漢政論家、文學家、進步思想家,無神論者。王符一生隱居著書,崇儉戒奢、譏評時政得失。因“不欲章顯其名”,故將所著書名之為《潛夫論》。王符思想深刻、觀點鮮明、文筆犀利,至今讀其作仍給人一種淋漓暢快的感覺。
[昭君]
昭君
王昭君(前~世紀中葉)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漢族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王允(137~192)
字子師,太原祁人。東漢大臣。漢獻帝初年任司徒等要職。他是貂蟬的義父,貂蟬是造成呂布和董卓反目,以致于呂布最終刺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討論三十六計中的美人計和連環(huán)計時經(jīng)常引用此事件。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
王祥(185年~269)
字休征。東漢末年隱居20年,仕晉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稱,為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翁。“書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覽的同父異母兄。
王濬(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農(nóng)湖縣(今河南靈寶西)人。西晉時期著名將領(lǐng),曾指揮滅吳的戰(zhàn)役。大獲全勝。
王叔和(210~280),名熙,晉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魏晉之際的著名醫(yī)學家、醫(yī)書編纂家。在中醫(yī)學發(fā)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jīng)》。
王導(276~339)字茂弘,漢族,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是東晉政權(quán)的奠基者之一。官至丞相。東晉時期江南僑族的首領(lǐng)之一。
王羲之(321~379或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瑯琊臨沂,后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曾任過會稽內(nèi)史,領(lǐng)右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晉代書法家、詩人,祖籍瑯琊臨沂,王羲之第七子。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后世。
王珣(349~400),字元琳,小字法護,祖籍瑯琊臨沂,晉代書法家。王珣真跡《伯遠帖》是三希之一。 董其昌評:“王珣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
王猛(325~375),十六國前秦丞相。字景略,北海劇(山東壽光)人。 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出現(xiàn)了兩個名臣賢相的身影,“關(guān)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
王勃(649~676),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有《滕王閣序》、《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留傳千古。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唐代詩人,是盛唐時期的詩人,祖籍太原晉陽,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如“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王維(701~761)
字摩詰,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畫家,今存詩400余首。王維精通佛學,人稱“詩佛”。代表詩作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山居秋冥》、《相思》等,他創(chuàng)造了水墨山水畫派近體詩嚴守聲律,意態(tài)豪放,更是被譽為“文人畫始祖”。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祖籍太原。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官至秘書省校書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樓送辛漸》等。存詩一百七十余首。名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
王忠嗣(706~750),初名訓,祖籍山西太原祁縣,大唐名將,一生屢立戰(zhàn)功。
王冰(710~804)
號啟玄子,曾任唐代太仆令,醫(yī)學家。王冰年輕時篤好養(yǎng)生之術(shù),留心醫(yī)學,潛心研究《素問》達12年之久。他著成《補注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24卷,81篇,為整理保存古醫(yī)籍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王孝通
中國唐代算歷博士,數(shù)學家,武德九年(626)時曾任通直郎太史丞,并參加修改歷法工作。王孝通的主要貢獻在數(shù)學方面,他的專著是《緝古算經(jīng)》。唐顯慶元年(656)國子監(jiān)設(shè)“算學”,以“十部算書”為教科書,列《緝古算經(jīng)》為十書之一,并規(guī)定此書學年限長達三年。
王審知(862~925)
字信通,又字詳卿,軍中號白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分水亭鄉(xiāng)王堂村)人。五代閩國創(chuàng)建者,王潮弟,唐末與潮從王緒起兵,后部下兵變,眾推潮為主,審知為副。入閩盡有閩地。潮卒,繼為威武軍節(jié)度使。后梁開平三年封閩王,在位十七年。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人稱“王荊公”。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qū)荊公路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
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字子明。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王祜子。太宗太平興國五年進士。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
王曾(978~1038)
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東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狀元。取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成為科舉史上“連中三元”的狀元之一。官至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封沂國公。卒謚“文正”。著《王文正公筆錄》。
王惟一(987~1067)
名惟德,宋代杰出的針灸學家和醫(yī)學教育家。宋仁宗時當過尚藥御,對針灸學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針灸學之大成,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
王柏(1197~1274)
南宋經(jīng)學家。字會之,號長嘯,改為魯齋。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從朱熹門人游,又受學于何基,生平著述甚多。
王實甫(1260~1336)
字德信。河北省定興縣究室村人。元代著名戲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著有雜劇十四種,現(xiàn)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等等。
王禎(1271~1368)
字伯善,元代東平(今山東東平)人。中國古代農(nóng)學、農(nóng)業(yè)機械學家。著作《王禎農(nóng)書》?!锻醯澽r(nóng)書》是我國古代五大農(nóng)書之一。
王冕(1287~1359)
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書法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nóng)、放牛翁、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人。出身農(nóng)家。最愛的是梅,其次竹,存世畫跡有《三君子圖》《墨梅圖》。
王蒙(1301~1385)
元朝畫家。字叔明,號黃鶴山樵、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題詞:“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王保保(?~1375)
字保保,蒙古名擴廓帖木兒,元末將領(lǐng),左丞相,河南王。正史記載朱元璋稱王保保是第一奇男子。在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中的王保保又是汝陽王之女趙敏的哥哥。
王鏊(1450~1524)
明代名臣、文學家。字濟之,號守溪,晚號拙叟,學者稱震澤先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王鏊自幼隨父讀書,聰穎異常,寫得一手好文章。官至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王鏊一生為人正直,時稱“天下窮閣老”。
王守仁(1472~1528)
漢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
王廷相(1474~1544)
字子衡,號浚川。明朝潞州(今長治市)人,明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
王世貞(1526年-1590年)
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漢族,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后七子”領(lǐng)袖之一。好為古詩文,始于李攀龍主文盟,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王錫爵(1534~1614)
明代內(nèi)閣首輔,字元馭,號荊石,南直隸太倉(今屬江蘇)人,太倉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員。任文淵閣大學士、又任武英殿、建極殿大學士。王錫爵與獨子王衡都是榜眼,人稱“父子榜眼”。任職以大局為重,勤政廉潔,敢于建言,勇于直諫。
王夫之(1619~1692) 字而農(nóng),號涢齋,湖南衡陽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學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四大學者。王夫之學問淵博,對天文、歷法、數(shù)學、地理學等均有研究,尤精于經(jīng)學、史學、文學。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周易內(nèi)傳》、《尚書引義》、《張子正蒙注》等。
王時敏(1592~1680)
清初畫家。字遜之,號煙客、西廬老人等。江蘇太倉人。王錫爵孫,翰林王衡獨子。并曾得到董其昌等人的指點。擅山水,專師黃公望,筆墨含蓄,蒼潤松秀,渾厚清逸,然構(gòu)圖較少變化。其畫在清代影響極大,“清六家”之一。開創(chuàng)了山水畫的“婁東派”,居清初畫家“四王”之首。
王錫朋(1780~1841)
抗英將領(lǐng)。字樵墉。直隸寧海(今天津)人。武舉人出身。道光十八年(1838),任安徽壽春鎮(zhèn)總兵。二十一年,率兵千余人由吳淞增兵援定海,與葛云飛、鄭國鴻協(xié)力抗擊英軍,扼守曉峰嶺,血戰(zhàn)六晝夜,英勇戰(zhàn)死。
王引之(1766~1834年)字伯申,號曼卿。江蘇高郵人,祖王安國為吏部尚書,父王念孫為直隸永定河兵備道,皆以治名物訓詁著稱。曾奉旨勘訂《康熙字典》訛誤,撰成《字典考證》。后人輯有《王文簡公文集》。
王懿榮(1845~1900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山東福山(今煙臺市福山區(qū))古現(xiàn)村人。中國近代金石學家、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者和愛國志士。
現(xiàn)代名人
王國維:(1877~1927年),字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鹽官鎮(zhèn)人。我國近現(xiàn)代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學術(shù)巨子,國學專家
:(1896~1946年),是我黨早期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
:(1898~1925年),是中國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qū),是中國早期領(lǐng)導人之一
王亞南:(1901~1969年),著名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家
:(1905~1974年),原名王宏信,中國人民高級將領(lǐng)
王淦昌:(1907~1998),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王大珩:(1915~),光學專家,我國光學界公認的學術(shù)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lǐng)導者
王希季:(1921~ ),中國著名的航天技術(shù)專家
:(1908~1993年),政治家 ,前國務院副總理,中國人民高級將領(lǐng)
王永慶:(1917~2008年),祖籍福建安溪。為臺灣著名的企業(yè)家、臺塑集團創(chuàng)辦人,被譽為臺灣的“經(jīng)營之神”
王安:(1920~1990年),美籍著名企業(yè)家,現(xiàn)代電腦重要發(fā)明
:(1923~1970年),大慶人的杰出代表,中國石油工人的光輝典范,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zhàn)士,中國人的優(yōu)秀楷模,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
王棟:草原學家,國家一級作家
王蒙: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協(xié)原副主席
王鼎昌:(1936~2002年),新加坡首任民選總統(tǒng),華裔
王選:(1937~2006年),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漢字激光照排系統(tǒng)的創(chuàng)始人
王貞治:前日本職棒讀賣巨人隊打者,現(xiàn)任福岡軟體銀行鷹隊監(jiān)督
王杰:(1942~1965年),革命烈士,偉大的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
王永民: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碼漢字鍵盤輸入發(fā)明者
王贛駿:祖籍江蘇鹽城,生于江西,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華人”
王學圻:北京人,著名演員.獲得多項演藝大獎
:國家一級演員,原中央電視臺播音指導,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表演藝術(shù)家
王振堂:臺灣彰化縣鹿港人,臺灣企業(yè)家
王晶:香港著名導演
王家衛(wèi):香港著名導演,曾獲得了戛納電影節(jié)的最佳導演獎
王義夫:籍貫遼寧遼陽,射擊運動員,1978年初進入省隊,教練陳繼元,1979年入選國家隊,教練陳繼元。現(xiàn)任中國國家射擊隊總教練
王志文:著名影視演
王濤:中國男乒名將。多次獲得男單男雙的好成績
王杰:香港著名歌手
王菲:北京籍香港中年女歌手
王光良:馬來西亞籍華裔,臺灣流行歌手
王榮奎:作家,編著有《中華五千年名著名篇》、《與名家一起讀經(jīng)典》等多部著作
王軍霞:中國田徑運動員,亞特蘭大奧運會奧運會女子五千米冠軍
王力宏:籍貫浙江義烏,著名流行歌手
王治郅: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現(xiàn)役球員
王楠:乒乓球運動員,是鄧亞萍之后的中國女乒的領(lǐng)軍人物
王勵勤:中國乒乓球運動員。
王姓宗祠門楣題辭
太原垂徽 三槐世第 清節(jié)流芳 四杰傳芳
王姓宗祠四言通用聯(lián)
三槐世澤;
兩晉家聲。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于庭院植槐樹三株,曰:“吾之后世,必有為三公者。”時稱“三槐王氏”。下聯(lián)典出晉·王導,位至丞相,其子孫世代簪纓。
家傳烏巷;
古繼青箱。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自東晉·王彪之精通經(jīng)學,熟諳江左舊事,所錄儀規(guī)藏于青箱,世代相傳,人稱“王氏青箱學”。下聯(lián)典自東晉·王氏望族聚居建康烏衣巷。
太原望族;
東晉名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晉·王敦。下聯(lián)典指東晉·王導。
求鯉世澤;
愛鵝家聲。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漢·王祥(歷漢、魏、晉三代,下同),有臥冰求鯉奉母之故事,舊時列為“二十四孝”之一。下聯(lián)典出東晉·王羲之性愛鵝,為山陰道士寫《道德經(jīng)》以換鵝。
陽明學術(shù);
逸少風流。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此聯(lián)為王姓宗祠太原堂聯(lián)。上聯(lián)典指明王守仁,于故鄉(xiāng)陽明洞中講學,世稱“陽明先生”。下聯(lián)典指東晉·王羲之,字逸少,有“東床坦腹”的故事。
臥冰躍鯉;
朝闕飛鳧。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自漢·王祥,臥冰求鯉侍母。下聯(lián)典自東漢·王子喬每朝闕,來去無蹤,憑雙鳧飛來,時人稱其“仙吏”。
輞川書畫;
沂國方嚴。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唐·王維,工詩善畫,晚年居藍田輞川。下聯(lián)典出宋·王曾,封沂國公,處政方嚴。
明妃青冢;
金母瑤池。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西漢·王昭君。下聯(lián)典指神話傳說西王母。
槐堂世瑞;
珠樹家珍。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北宋·王佑。下聯(lián)典指唐·王勃。
暖舒柳岸;
瑞溢槐堂。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典指北宋·王佑、王旦父子。
王姓宗祠五言通用聯(lián)
一經(jīng)傳舊德;
五字耀英才。
——王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清代吏部員外郎、書法家王澍聯(lián)。
德從寬處積;
福向儉中求。
——王時敏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清初畫家王時敏聯(lián)。
王姓宗祠七言通用聯(lián)
蘭亭一集家聲遠;
槐樹三株世澤長。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東晉·王羲之書法為古今之冠,其之最為《蘭亭序》貼。下聯(lián)典指北宋·王佑。
紫燕紅鵝說舊家。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指北宋·王佑、王獻之。下聯(lián)典指東晉·王謝、王羲之。
千里荷花開世界;
一杯美酒對湖山。
——佚名集句題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集自出唐代詩人王灣詩句。下聯(lián)集自宋代詩人王庭珪詩句。
天收運召滄江客;
兵氣銷為日月光。
——王懿榮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清代金石學家王懿榮聯(lián)。
對聯(lián)喜貼右軍墨;
春意樂賦摩詰詩。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晉代王羲之,世稱王右軍。下聯(lián)典出唐代詩人王維,字摩詰。
秋水落霞驚四座;
桐花棲鳳報群賢。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上聯(lián)典出唐代文學家王勃,其《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下聯(lián)典出清代詩人、刑部尚書王士禎。
庭前刻玉稱人瑞;
階上看槐慶德長。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全聯(lián)指北宋·王佑。
篤宗族以昭雍睦;
訓子弟勿作非為。
——王貞常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王氏名人王貞常座右銘聯(lián)。
淡如秋水閑中味;
和似春風靜后功。
——王士禎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清代詩人王士禎聯(lián)。
語為吉祥滋厚福;
心緣謹慎歷亨衢。
——王昶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清代學者王昶聯(lián)。
傳家節(jié)操同松竹;
報國功勛并斗山。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lián)
采用王氏節(jié)義堂聯(lián)。上聯(lián)典自王氏家族有松竹般的節(jié)操。下聯(lián)典自王氏家族人才輩出,不少人為國為民建過功、立過業(yè),有斗岳般的功勛。
黃槐青箱千秋秀,
紫氣紅鵝萬年春。
---當代理財家王少峰撰深圳新居上德堂聯(lián)。
以上為完整的王姓的來源介紹,希望通過以上信息使您對王姓起源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同時我們還為您提供 王姓起名王姓名字大全 王氏家譜,各地王氏族譜大全 等相關(guān)內(nèi)容供你了解閱讀。
當代有名的風水大師之一,從事易學文化研究十多年,一直致力于易經(jīng)傳統(tǒng)文化的實踐運用??陕?lián)系作者老師在線為您解答!
很多人認為起一個名字只是三個字而已,怎么要這么貴,起一個名字花這么多錢值不值?起一個吉祥好名字不是簡單的給你三個字,是通過對生辰、姓名學,生肖,星座、音形義等復雜的分析,反復篩選,綜合平衡的過程,方案包括生辰分析,生肖解析,詩詞起名、音形義、姓名心理學分析,適合用什么字,名字的具體含義解釋,整套起名方案近二十頁,字字斟酌,句句揣摩,只為讓您收到一份滿意的結(jié)果!
起名是一門手藝活。文學素養(yǎng)及功底,決定名字的格調(diào)與意蘊;八字命理、五行格局等能量學分析,助益孩子的運勢與福分。周易起名是通過寶寶的生辰八字,并以五行以及周易卦象為參考依據(jù)進行取名,同時又符合現(xiàn)代審美藝術(shù),揚長避短,陰陽平衡,從而起到輔助人生運勢的作用。而傳統(tǒng)周易命理、數(shù)理,需要有專業(yè)的知識,難以掌握。一個真正符合命理數(shù)理的好名字,能夠讓人因名而貴、名揚天下。因此,起一個好名字,并不簡單,也并非投機取巧。而有些名字,注定無可復制,只屬于一個特定的人。
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睘楹⒆尤∫谎琶⒁悦炙N訓勉之意,對其進行品性熏陶,非常有教育意義。我致力于在音形義俱佳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國學、詩詞等傳統(tǒng)文化,賦予名字更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更雋永吉利的寓意,給予名主更好的激勵和能量。古今融合,科學起名。用心起好名,好運伴一生。
陳清泓,陳大師,擅長寶寶起名、周易測名、命理咨詢等。酷愛易學數(shù)理、八字命理、佛、道學說,精研《三命匯通》、《淵海子平》、《滴天隨》等易學古籍,長于傳統(tǒng)國學文化,開創(chuàng)一套以象法為主的命名體系,已為數(shù)萬名客戶服務,均獲得一致好評。曾有多篇研究成果發(fā)表于《中華易學》,多次受邀參加北京易學文化研討會。